婆婆媽媽學堂開張感言• 有話要說





<災變三年,苦中作樂>
我們在林肯大郡開設了一間婆婆媽媽學堂 --

  給 婦 女 與 小 孩 一 個 培 力 的 天 堂

藝術關懷教室


春天,是一個萬物復甦、生機萌發的季節,新的能量和契機,同樣地在林肯大郡,這個被金權結構體制損傷的社區內萌發,婆婆媽媽學堂從關懷最弱勢的婦女與小孩開始---



文/高淑玲


在新莊,有一群袋鼠媽媽從辦讀書會開始,交流並吸收教育孩子的相關知識、經驗;新竹青草湖畔,有一群學生和科技公司員工,為了推動保存歷史建築--空軍11村而組織了一個俱樂部,從紀錄片讀書會開始,營造屬於自己的市民社會。

921震災發生後,我和周志全拍攝的「林肯大郡家園紀事-哽咽的大地」,陸續受邀到中部災區組合屋放映交流,因而能接觸到不同組合屋居民的災後生活,觀察到許多家園重建的細節和經驗,及各種支援力進入協助災區的作用。

婆婆媽媽學堂外觀
數度往返台北、台中的高速公路上 ,我們一路討論自己的社區在非物質重建部分的需要及困境。思索著為 了不讓大家的心靈生活,像那片受傷土地上已荒廢了2年的屋宇,我們決定成立工作坊;了解仍留居社區內居民的需要,及利用多數疏散在外的鄰居,逢週休便回林肯大郡整理房子、收掛號信或辦理一些零星補助手續 的機會,聚集在一起,引進各種釋放壓力的媒介,以座談、戲劇、肢體舒展、繪畫的多元活動,提供另類生活視野。

而自救會堅持了2年半的關懷土地、社會改革的方向不變,面向卻應該更廣;除了推動家園遷村重建,呼籲把順向坡上的原違建改為紀念公園或供教學、研究用的大自然營建教室外,更要解決不同區之間謠言中傷、冷漠隔閡的問題,傳遞人與人、人與社區應有的互助、友愛的精神。

從泡沫紅茶店裡的聚會開始,累積社區工作種籽人才

其實,過去2年半間,第四區裡數十位遷回大台北地區的婆婆媽媽們,已經不定期地利用下班時間,就近在台北咖啡館、泡沫紅茶店聚會,一方面討論家園重建的訴求和行動,一方面交換生活訊息;在自救會繁瑣、漫長的求償工作裡,亦分別負擔了重要的角色,漸凝聚出一股略具雛型的在地婦女工作團隊的力量。而我們則思考著要把這股力量擴散到社區重建上。

掛婆婆媽媽招牌
林肯大郡半倒區裡的「婆婆媽媽學堂」構想逐漸成形之後,一樓的陳媽媽寄來空屋的鑰匙,讓我們重新規劃為學堂的地點,從事木工裝潢的黃先生從工地撿回一塊上課用的白板,替大家省下了2千多元的支出,其他幾位孩子漸長的媽媽,則拿出了收藏在床底下的玩具、兒童遊戲軟墊,在學堂內佈置出一間臨時遊戲房,讓前來參與活動的婆婆媽媽們無後顧之憂;而雀躍的孩子們,則就著春光彩繪出色彩斑瀾的學堂招牌,像宣告著心靈春天的降臨。

其他得知學堂即將開張訊息的朋友們,如台灣立報則積極捐出了921震災陪伴計劃結束後,搬回台北的六張兒童功課桌;汐止長青山莊、老爺山莊、國家公園別墅,幾個危險山坡地社區的盟友和媒體朋友,更是分別捐給學堂一部舊電視、舊電腦和幾箱二手圖書,豐富學堂兒童遊戲室的「館藏」。

社區的視障音樂演出
胼手胝足點滴累積資源的過程,雖然辛苦卻也讓社區人際情感基礎更為紮實,4月份的幾個周末,學堂已陸續展開「紀錄片讀書會」、「藝術關懷教室」、「動力媽媽種籽營」等,以增進社區婦女、兒童力量為主體的系列課程,希望有計劃地犁深社區共同意識,增進居民參與公共議題的能力。

而921不同災區家園再造經驗的交流之旅,更是學堂重點活動之一。因為我們期待學堂的成立能提供一個管道,協助社區本身與他人自土石流與地震的災害衝擊中,建立幸福生活的新願景,催生社區優質文化的形成。

婆婆媽媽學堂芳德錄:
老爺山莊、國家公園別墅 / 二手圖書一批。
台灣立報 / 6張兒童功課桌,並轉贈幼獅文化圖書、青少年雜誌一批。
陳原原 / 提供139號1樓學堂地址。
厲建芬、賴淑齡 / 兒童遊戲軟墊。
葉桂美 / 吸鐵白板。
自由時報記者史玉琪 / 二手兒童圖書一批 。
長青山莊張典婉 / 二手電腦、電視各一部。
自由時報美編陳育青
二手書一批
自由時報記者趙靜瑜
二手書一批
自由時報記者孫守仁
二手書一批
自由時報主編林敏華
二手書一批
自由時報記者宋欣穎
二手電腦.印表機各一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