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/ 林深靖

共識?

經發會結束以來,在媒體上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眼,當屬「共識」兩字。為了慶賀大會「圓滿」閉幕,總統大宴賓客。觥籌交錯之間,達官貴人彈冠相慶,喜樂融融的氣氛溢出宴會場外,在翌日的各大新聞版面上交織成一片歌讚頌揚的祥瑞之音,彷彿120位達官貴人所達成的322項「共識」,已然如陳水扁所言的,「堂堂溪水出前村」,破除了台灣社會的歧見、障礙,從此前途開闊,遠景光明,王公貴族從此率同全民百姓,一起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。

經發會是一個很奇怪的決策機制。從李登輝到陳水扁的政權,最引以為傲的,無非是促進台灣「民主化」與「本土化」的成就。然而,經發會恰好是一個最違背民主化與本土化原則的怪物!那些在經發會裡發言盈庭的企業大老闆,有誰是我們「選」出來的?有哪一位經歷過「民主」的考驗?這些人華車豪宅頭等艙,子女養在國外,個個在瑞士銀行有美元戶頭,除了其工廠排放的毒氣廢水污物之外,與台灣「本土」有多少相干?為什麼是這些人在決定我們的前途?為什麼這些人的共同意見竟可被包裝為台灣的「共識」?

「共識」來自英文的consensus,源自生理學,意指生物體內各器官的依存協調關係。在政治學上,則引申為社會上不同個體之間共同意願的建構或滲透,透過規律分析和政策辯論所形成的「共識」,可以促進公民性的養成和政治生活的組織化。然而,意識型態的操作以及媒體的宣傳、說服機制也可以形成強制性或虛幻性的「共識」。後者通常用來掩飾階級的矛盾和社會的衝突。

民進黨當權一年多以來,苦於提不出政策,做不成決策,如今,資本家從幕後走到幕前,在經發會現身,我們終於知道,原來大老闆的意見就是政府的政策。政府其實就是一個大企業,自總統到各部會首長,也不過是各就其位的企業經理。這樣的認知,是勞動階層從經發會所獲得的「共識」。